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了持续约一个小时的新通话,期间讨论的议题多次回到了乌克兰问题上。
然而,就在通话结束不到三个小时后,俄罗斯军队的导弹便飞向了乌克兰的首都基辅,这似乎显示出谈判的破裂并不乐观。
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已经向乌克兰提供了约66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然而在此之前,美国国防部却突然宣布暂停向乌克兰供应部分精确制导弹药和防空导弹。
对于乌克兰而言,暂停的这些精确制导弹药和防空系统的确是急需的,当前的前线战斗异常激烈,没有这些关键装备,乌克兰军队的反攻能力将受到严重削弱。乌克兰开始对美国的承诺表示怀疑,美乌之间的信任关系逐渐动摇。
特朗普政府的暂停军售举措,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呼吁国际社会支持政治解决方案来促使局势变缓。他们寄希望于说服俄罗斯对乌克兰问题作出让步,从而实现尽快停火。
可惜,尽管他们的算盘打得响亮,但面对普京,这种策略终究是虚有其表,难以奏效。
在通话后的记者会上,特朗普愤愤不平地表示:“这次对话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我对此感到非常失望。”
与此同时,克里姆林宫通过总统助理乌沙科夫发布了俄方的立场,乌沙科夫重申了普京在通话中所表达的看法,强调俄罗斯不会放弃在乌克兰的战略目标。
自冷战结束以来,北约不断向东扩张,原先承诺的“不向东移动一寸”已成为空话,曾属于华约阵营以及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国家相继被纳入北约,俄罗斯的安全空间也在逐步缩小。
尽管俄罗斯多次警告这种局面会破坏欧洲的安全平衡,美国却丝毫不在意,照旧推动北约东扩。更有甚者,美国大肆在靠近俄罗斯的欧洲国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号称是为了应对所谓的“地区威胁”,实际上剑指俄罗斯。
除了这些举措外,美国还联合其盟友对俄罗斯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金融制裁,限制俄罗斯企业在国际市场融资,冻结俄罗斯的海外资产,甚至有一些银行被踢出国际支付系统,这些做法导致俄罗斯经济面临困境,普通民众的生活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普京早已看透特朗普此番通话的意图。特朗普不仅希望平息俄乌冲突,还企图借此停火来为自己赢得一个“和平总统”的名号,有意角逐诺贝尔和平奖。
在莫斯科看来,美国并不具备调停的资格,因为美国正是乌克兰军事能力的主要外部支持者,美方提供的情报、资金和装备让乌克兰保持了持续作战的能力。
在电话中,普京再次提到乌东四州的归属问题,强调美国在俄乌问题上并没有“中立的位置”,不应干预应由俄乌双方来决定的停火谈判。这一回应对特朗普希望尽早达成停火的呼吁形成了彻底的否定。普京的逻辑明确而直接:应得的必须争取,谈判可以进行,但必须在战场胜利的基础上开展。他认为,如果这次接受特朗普的调停,那接下来美国必定会推行更多不利于俄罗斯的条件。
普京拒绝的方式同样尖锐。在电话挂断后的短短三个小时内,俄军导弹便穿过黑海,击中了基辅的茹良尼机场和瓦西里科夫空军基地。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直接的军事反击早已成为一种惯常战术。普京不愿通过正式声明来回应外交的不快,而是更倾向于用军事行动来表达立场。这次空袭不仅针对乌克兰本身,更是对特朗普所传达的“善意”的回应,算是一种鲜明的否定。
这类战术在俄罗斯国内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相关通话的前两天,俄军一位副司令在前线阵亡,令俄罗斯社会一度紧张。副司令的牺牲不仅是军事上的损失,更深深打痛了民众的心。
因此,普京下令空袭基辅也是为了给国内提供一个交代。通过这种行动,他向民众传递了俄军依然保持强大战斗力,绝不会被暂时的挫折所打倒的信息。这不仅是对牺牲将领的告慰,更是在向国民表明,国家有能力应对面临的挑战,不会让士兵的牺牲变得毫无意义。
而特朗普则试图通过暂停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来施压俄罗斯,然而这一策略不仅没有让普京屈服,反而激怒了他的乌克兰盟友。欧盟议员接连发表声明,要求美国重新考虑其政策。
此时的局面让特朗普很难不感到焦灼。在外交领域,他遭到了普京的冷遇;而在国内,他本想塑造一个“和平推动者”的形象,却被批评为“放弃盟友、姑息侵略者”。
面对普京的强硬抵制,次日清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特朗普再度进行了通话。泽连斯基在公开声明中表示,双方讨论了加强防空系统及无人机合作计划。虽然表面上看似是一种积极的交流,实际上却折射出乌克兰对美国的隐晦求援。
与此同时,欧盟国家也开始发声。瑞典宣布将追加1.3亿欧元的军事援助;德国表示将从美国采购两套“爱国者”系统用于援助乌克兰;波兰则呼吁针对俄罗斯实施新的金融制裁。这些反应不仅是在回应俄罗斯的举动,更是间接地提醒特朗普——如果你选择后退,欧洲则必须填补空白。
而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依然保持沉默,普京对此次通话的内容丝毫不提,也不对空袭进行解释。他的回应仍然停留在那句反复咏叹的口头禅:“俄罗斯将实现自己的目标。”
到这里,这通“不欢而散”的通话不仅表明了外交上的失败,更成为了局势的转折点。
美俄之间似乎再也无法达成实质性的共识,而乌克兰也意识到寄希望于外力调停是不现实的。炮火比言辞更为真实,行动则比祝福更具效果。这个世界从未因为某个人的“愤怒”而改变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