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量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今年初以来,嘉兴坚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将质量发展和标准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抓手,加速建立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崛起、未来产业储备的梯次格局。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布“浙江制造”标准479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4项,位列全省第二;560家企业获“品字标”认证,品牌价值突破千亿级,走出质量变革推动产业升级、品牌建设赋能城市发展的创新之路。
近日,在位于嘉兴港区的长三角氢安全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密切关注屏幕上的数据曲线——储氢气瓶塑料内胆在极端压力下的氢渗透性能测试已进入关键阶段。这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正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储氢气瓶测试技术与储运氢特种设备基本安全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氢能储运设备的安全性,是卡住产业链喉咙的关键一环。嘉兴聚焦这一痛点,充分发挥“两中心一重点实验室”的技术优势,不仅搭建了国内领先的综合性测试平台,更积极谋划氢能领域标技委工作组落地。目前,该项目一期圆满结题,二期方案也已成功入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名单。
氢能产业的突破是嘉兴全面推进质量强市战略的一个缩影。今年初以来,嘉兴在产业提质、品牌培育与企业服务等多个方面成效显著:平湖成功入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强县百城质量提升”重点活动,羽绒服装产业入选跨区域质量强链联动项目;秀洲智能家电产业被省市场监管局推荐申报全国沙盒监管试点,积极探索弹性监管新路径;嘉兴、桐乡先后被授予“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组织奖”,桐乡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
“质量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全链条、多维度赋能。”嘉兴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周海峰介绍,该局大力实施“品质强企”行动,紧抓“质量提升强企行动”实事工程,探索构建“嘉兴精品”评价体系,创新推出“质领未来·智汇嘉兴”质量大讲堂,打造区域质量“金名片”。
上半年,全市新增首席质量官349名,242家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嘉兴市市场监管局主动上门帮扶企业2245家,闭环解决质量问题1822个,开展培训701次,覆盖4.8万余人次,累计服务企业9280余家次。
“在市市场监管局的精准指导下,首席质量官不再是虚职,而是驱动企业质量创新的‘发动机’。”巨石集团相关负责人指着玻璃纤维生产线介绍,此刻,每一根纤维的拉拽都处在数字孪生系统的实时监控下。这套助力巨石品牌价值突破226亿元、连续十年蝉联全球行业榜首的系统,离不开其首席质量官推动的《全价值链提升“12350质量管理方法”》。
今年1月,在浙江省首席质量官质量变革案例大赛上,巨石集团和嘉兴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包揽了三个特等奖席位中的两席,并助力浙江在全国首席质量官创新变革案例评选中一举夺魁,彰显出“嘉兴质量”的卓越成色。
“我们的QC小组课题还获得了2024年中国质量创新与质量改进成果示范级最高荣誉。”领奖次日,隆基乐叶相关负责人便赶到嘉兴市市场监管局赠送锦旗和感谢信,写道:“心系企业强质量,优质服务助发展!”
政策的精准引导,正在催生闪亮的“嘉兴精品”矩阵。以智能晾衣架产业为例,嘉兴市市场监管局积极牵头,组织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与检测机构协同攻关,制定出严于国标、行标的团体标准,并建立动态监督机制,确保企业“依标生产”。通过主导或参与3项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制定,嘉兴率先实现了晾衣机领域标准全覆盖,并推动“嘉兴晾衣机”区域公共品牌入选“浙江省区域名牌”。目前,嘉兴已汇聚晾衣机相关企业超200家,产业规模与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首位。
下半年,嘉兴市市场监管局还将聚焦皮革、毛衫、羽绒服、箱包等4大类8种重点消费品,开展“一品一策”消费品集中攻坚质量提升行动。同时,梯度培育的巨石、桐昆、新凤鸣等领军企业将向中国质量奖发起冲刺。
近日,由嘉兴牵头制定的两项低空经济领域国际标准——《民用轻小型无人机系统任务载荷接口通用要求》和《民用轻小型多旋翼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通用要求》,已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成功填补了该领域国际标准空白。
国际标准作为全球通用的技术规范,一直是国际竞争的核心战场,素有“得标准者得天下”之说。作为浙江省首批唯一入选标准化综合试点的地级市,嘉兴近年来持续聚焦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嘉兴已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4项、国家标准191项、各类先进标准1091.5项,每百万人口牵头制定先进标准数高居全省第一。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嘉兴以“标准国际化”为矛,向全球贸易壁垒发起的战略突围。这场突围始于顶层设计的强力驱动:2023年,嘉兴市委、市政府出台《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建设方案》,在全省率先构建标准强市建设体系。政策激励力度空前,单项国际标准最高奖励100万元,近两年累计投入超5000万元。在政府搭建的“标准强引擎”推动下,全市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呈爆发式增长。
“这笔奖励直接推动了我们实验设备的升级。”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主任邵峰展示着薄如蝉翼的声表面波器件晶片,该企业主导修订的相关标准,实现了中国在该领域国际标准项目“零的突破”,为中国高端电子元器件产业“出海”奠定了基石。
突围的成功更离不开“标准军团”的合力托举。嘉兴高度重视专业力量建设,578名“标准总师”常年活跃在实验室与生产线名国际标准化注册专家在IEC、ISO等国际舞台积极发声。值得一提的是,嘉兴将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个人)、国际标准化注册专家纳入高层次人才认定体系,目前已有1人荣获IEC 1906奖。
“我们在标准修订过程中遇到过数不清的困难,每次只要打个电话,市市场监管局总能迅速协调业内专家帮忙解决。”国网嘉兴供电公司技术负责人钱伟杰介绍,最近他们主导修订的IEC电测量仪表安装尺寸标准,统一了全球安装规格。钱伟杰本人也是一名“标准总师”,时常为其他企业的技术攻关“应援”。
在中标院长三角分院的对标研究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着全球最新标准动态。“这套系统能在几分钟内完成以往需要数周的标准比对分析。”负责人程永红演示时说道。这个依托国家标准馆的数字化大数据基础开发而成的平台,正为区域内上万家制造业企业提供“标准导航”。
嘉兴市市场监管局还联合海关、商务部门及国际检测认证机构SGS,深度剖析REACH法规、绿色可回收等要求和风险。今年已累计发布TBT通报1880条、SPS通报531条预警风险,并积极开展相关标准及壁垒规则培训,助力产业创新发展。
标准化的重构正在重塑产业版图。这些年,嘉兴聚焦“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构建起数控机床、太阳能光伏等十余个产业标准体系。2024年培育入库标准创新型企业155家,标准“领跑者”66项。全市96个省级“尖兵”“领雁”科研攻关项目产出国际、国家行业标准77项。在科技创新与标准研制“双轮驱动”下,嘉兴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夺得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分别占规上工业比重的44.5%、25.8%,均居浙江省前列。
嘉兴市市场监管局局长李陈源表示,市场监管部门将牵头全市各部门,围绕要素保障、项目培育、服务提质打好“组合拳”,加速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
“品牌客户都对这个平台的检测非常认可,送检有助于我们开发更多新客户。”桐乡市洺派服饰有限公司销售员赵敏是桐乡毛衫市场快检驿站的常客。这个一站式服务平台不仅将检测时间压缩40%,还增设了硕博服务团、“质量贷”等窗口,推出“实验室云开放”“阳光检测”等线上服务。上半年,该平台已提供技术服务8000余次,为超百家中小企业免费开展试验。
这是嘉兴构建高能级质量支撑体系的生动注脚。今年初以来,嘉兴市以“基础强基”为核心,通过平台优化、监管创新、服务升级三大路径,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硬实力。
高能级平台建设正在嘉兴全面开花。嘉兴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嘉兴市嘉安检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探索零碳实验室“双碳”认证试点,取得全国首张“零碳实验室”认证证书;依托中国电科三十六所,嘉兴加快建设船舶电子装备省级产业计量中心,推进国家质检中心整合提升;高水平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参与长三角计量比对工作;在位于嘉兴港区的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加速筹建全国首家具备CMA资质认证的一站式氢气质量综合检测认证服务机构,配备先进分析仪器,服务全国加氢站及氢燃料电池装备……
更深层的质量变革发生在制度层面。今年,嘉兴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制定《产品质量安全分级分类监管通则》获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首批行业标准立项,目前已完成全国范围意见征求工作,即将召开预审会议。
在平湖羽绒服产业带,质量分级已落地实践。“扫描这个二维码,就能看到填充物清洁度、原料溯源等信息。”平湖·中国服装城副总经理张斌飞展示着衣服上的“质量身份证”。今年初以来,嘉兴市市场监管局扎实推进羽绒服产品质量整治提升工作,通过打造追溯体系、建立“吹哨”机制、试行产品质量分级等举措,着力解决货不对板、虚假宣传等问题,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助力羽绒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当地213家企业被纳入分类分级库,20家成为首批试点。“A级产品直接进入高端渠道,倒逼企业提升品质。”
智慧监管渗透在各个环节:“浙里检2.0”平台实现“一键送检、一网通办”,年服务企业超万家;重点工业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覆盖473家企业,采集数据2540条;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检查企业1762家,发现问题366个,均完成整改……
此外,嘉兴市市场监管局制定《2025年嘉兴市区域块状产品质量整治工作方案》,指导推动食品包装、智能家居、木业、电动晾衣机、箱包、羽绒服、皮革、毛衫等区域块状产业开展产品质量整治工作。今年初以来,全市完成监督抽查710批次,覆盖建筑保温材料、燃气具等重点领域。全市建立“一企一档”动态台账,135家重点企业纳入清单管理,重点工业产品赋码追溯信息达2540条。
从毛衫纤维的精准检测到氢能储运的安全认证,从电动自行车电池监管到羽绒服质量分级——嘉兴已通过构建现代化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从“监管”到“治理”的深刻变革。当质量服务成为产业发展的“标配”,传统制造正在价值重构中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质量提升需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技术支撑、社会参与,同向发力。”李陈源表示,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深化质量强企、质量强链、质量强市工作,让“质量引擎”为嘉兴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