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AI行业的“卖水人”,芯片半导体,数据中心与云计算等行业企业受益于AI模型训练需求的大增,过去一年不断得到资本市场追捧。如今,另外一些依附于AI大模型训练的业态,也正在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
近日,北京海致科技集团(以下简称“海致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招银国际、中银国际和申万宏源香港担任联席保荐人。
所谓“AI幻觉”,是指人工智能或大语言模型在生成内容时,输出看似合理但实际错误、虚构或与事实不符的信息,常被形容为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大语言模型因幻觉效应产生的准确性不足及输出结果不可解释等常见问题仍阻碍着产业级人工智能应用的规模化推广……我们深刻理解数据智能、知识图谱的构建方法以及数据准确性与可追溯性对企业级人工智能应用的关键意义。因此,我们致力于解决大语言模型的幻觉问题。”海致科技在招股书中如此描述其主营业务。
对于去除AI幻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行业人士处了解到,该部分工作主要由AI模型公司自身通过数据标注或多模型对比的方式完成。但主营“除幻”的公司,不论在国内外,均极为罕见。如往年专注于评价大模型Vectara在今年推出了“幻觉矫正器”进入AI除幻领域,但大部分情况下AI除幻由大模型本身,或云计算提供的工具链来完成,如亚马逊AWS,微软Azure等。
从招股书来看,海致科技将自身定义为AI智能体企业,并专注于通过“图模融合技术”开发AI智能体或AI解决方案。
何谓“图模融合技术”?需要指出的是,公司提及的“图”并非指“图片”或者“图像”,而是所谓的“知识图谱”。而“图模融合”即知识图谱与大模型技术的融合。
招股书称,该技术通过使大模型在预训练阶段学习图谱推理能力,以及通过吸收图谱数据库中的结构性知识,提高彼等对隐晦关系的理解,提高了大语言模型输出内容的准确性、可追溯性及可解释性,有效地减少了大语言模型中的幻觉。
同时,招股书还表述,除预训练阶段,该公司的服务还可以在推理阶段和检索阶段被使用。
从商业模式上来看,结合招股书内容,海致科技的主要客户群体,或为本地化部署AI大模型的专业企业。
“我们会开始对客户积累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治理,并运用知识图谱进行组织,将其转换为结构化、高质量的及AI就绪的资料,这些资料可直接用于AI应用,无需大量工程部署。”该公司在招股书商业模式一节中如是描述。
结合以上信息,海致科技的商业模式,或是利用出租自研数据库或自研AI智能体,再结合公司的整套解决方案,向部署AI大模型的专业化企业提供系统出售或服务的企业。
客户数据方面,招股书披露,截至2024年12月31日,海致科技已与300多家客户合作,涵盖逾一百个应用场景。
不过,2025年DeepSeek横空出世,方才带动AI模型部署进入加速期,由此导致海致科技当前的业务规模还较小。
2022-2024年,海致科技合计实现收入3.13亿、3.75亿和5.03亿元人民币,同期分别亏损1.75亿元、2.65亿元和9459.4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当下业务规模极小。按照招股书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称,集成知识图谱的产业级AI智能体市场自2024年开始增长,其规模预计将由2024年的人民币2亿元快速增至2029年的人民币13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40.0%。
擦边IPO底线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注意到,作为时下热门的AI企业,海致科技的递表上市地点却并非参照18C标准以特专科技公司面目上市,而是选择登陆交易所主板。